近日看明史
其實還頗有點感觸的
不由想起某位名人說的話
"人類從歷史上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從歷史上學不到任何教訓"
歷史像一排平行相對的鏡子
這朝發生的事常能在從前找到類似的事例
儘管每朝都有幾個眾人皆醉我獨醒的人會跳出來提醒大家
但下命令的領導者或專權者還是雖千萬人吾往矣
於是 最終還是逃不脫歷史的規律
看到眼前的利益很簡單
但能看到以後的大利 並為了成就大利而因此放棄眼前的小利 有幾個人能有這樣的眼光跟決斷?
當自己是拿主意的人 身為少數派時 能不被多數派影響牽著走的又有多少?
想起狂泉的寓言
昔有一國,國中一水,號曰:“狂泉”。國人飲此水,無不狂;
唯國君穿井而汲,獨得無恙。
國人既并狂,反謂國主之不狂為狂。于是聚謀,共執國主,療其狂疾,火艾針藥,莫不畢具。
國主不任其苦,于是到泉所,酌水飲之。飲畢便狂。君臣大小,其狂若一,眾乃歡然。
從來偏安江南的朝代都壽祚不長
晉朝南渡後如此.宋朝南渡後也是如此
明土木堡之役後 全國精銳部隊被殲 皇帝被俘 士氣低弱 一片恐慌
(精銳部隊也要看是放在誰手裡 放在徐達.常遇春手裡
可以滅陳友諒張士誠 把元順帝趕回他的蒙古大漠去
放在朱棣手裡 可以滅殘元 追擊韃靼.瓦喇
但放在太監王振手裡 就是去送死的
所謂千軍易得 一將難求 名將 不是那麼簡單的 有他一定的水平
兵書只是背景知識 還要有實戰經驗 加上冷靜.謀斷...等特質 )
當然 有人提出南渡 但于謙說要南渡的都該殺掉
說說很簡單 當投機份子牆頭草想撈好處的也不少 但他不是 他真的在此臨危之時擔起一肩重任
雖然 他最後下了冤獄而死
這似乎也是另一個定律 所謂的忠臣往往不得善終
通常是這樣的
一個犯疑心怕沒了權位又沒多少獨立思考能力的皇上
加上
貌似和靄實則勾結朝臣欲掌握權力利用皇上掃除異己的近臣
於是岳飛死於"莫須有" 于謙死於"意欲"
從歷史也可以看到人生在世的生存之道
官場 職場 都是一樣的
雖經千百年 但人心萬變不離其宗
槍打出頭鳥 這種人是上位者或是勢力大者的大忌
老子的智慧不是沒有道理的
要想生存 還是得曖曖內含光 不是一味隱忍 而是找機會時機
楊士奇就是這樣一個代表 他有才能 同時也是太子黨的
但卻沒讓任何人 包括當時皇帝朱棣都沒看出來
皇帝其實也有皇帝的悲哀 他擁有掌握全天下的權力 但卻沒可相信的人
后妃.兒女.朝臣.兄弟.父子....
隨時都有可能反他一反 互相殘殺的例子不勝枚舉 他是真正的孤家寡人
皇帝不是好當的 好皇帝就更難了
但為什麼還是許多人前仆後繼的想奪權
權力是最好的春藥 會讓人上癮的
每個上位者都想要人才 但為什麼沒有人才
其實並不是沒有人才 這只是一種吸引力的法則
不見每個朝代將歿時 朝庭看似無人才 但真是沒有嗎 並不是 而是都集中到起義軍陣營裡去了
庸主 明主 良禽擇木而悽
而剩的那一點忠臣良將要嘛被害死 要麻就小人當道無處施力
所以就算是忠心為主 或為了實現個人追求的理想 也許都該有點厚黑學根柢來保命
三宮六苑的皇帝 間或有幾個對自己的元配有幾分真心實意 會在死後懷念她
考查這些令他們懷念的皇后的共同點
發現也許不一定是最美的 但肯定是個賢內助
朱棣的徐皇后也是呀
往後的每年也都還要海選秀女
能讓他們在靈前哀慟的有幾個
不是那些美豔妖嬈一時得寵的
而是從少年時跟著他.替他安定後方-讓他無後顧之憂
為人大度通達.為大局著想.寬厚仁和溫順.絕不來一哭二鬧三上吊
有的也許還有幾分政治見解.能適時點他一點.或幫他加分
是這樣的女人讓他們懷念
這些皇帝有的到了中晚期脾氣暴躁起來 誰都不聽
還就只聽皇后的幾句話
為什麼說男人還沒進化
因為到今天-我想男人應該內心也還是喜歡這樣的女人更多
三妻四妾的時代(也許這還是財富的象徵 唐傳奇或聊齋裡多的是沒錢討老婆的書生)
一個男人再怎麼獨寵一個女人 偶爾也還是會到別的妻妾處 這是千防萬防也防不了的
我喜歡你 跟 我擁有其他妻妾並偶爾到他們那裡去 並不相衝突
像漢成帝寵趙飛燕姐妹 日日留連在趙合德的溫柔鄉中
還不是有其他的妃嬪因偶一臨幸而懷了龍種 只是後來被趙氏姐妹用各種辦法命人墮掉了
朱見深獨寵大他十七歲的萬貴妃 也還是有別的後宮懷上龍種 當然 也都被萬貴妃派人加害
皇帝無子 有時是起因於後宮鬥爭 寵擅專房(容易讓該位后妃做大..如果她有野心的話)
所以在妻妾成群的時代 不論以大局或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來看 獨寵一個女人的確不是件好事
(或許該加註有野心的女人?)
一夫一妻琴瑟和鳴的例子不是沒有 只是很少
上述逃離萬貴妃殺害的朱見深的兒子 朱祐樘就是一例 一生就一個張皇后 再無別的妃嬪 且感情很好
因為在帝王家 所以更難得 (只要你要 全天下的女人都是你的 幾個男人能不被這所惑)